聖經裡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:上帝在七天裡創造了宇宙萬物。道場中說:每一個元會,自開天、闢地、生人……總共要十二萬九千六百年。科學家調查:地球已有了十幾億年的壽命,其中每個進化的過程都要數千萬年。究竟我們該聽誰的?上帝到底懂不懂科學,為什麼在每個宗教裡,提到宇宙創始的情形時總是含糊籠統、隨便帶過? 

 

 

 

首先我們要知道,人類的領悟力有限,上帝的聰明智慧則無窮;就像人類學家R. R.Marett雖然致力於科學研究,當他寫<<人類學>>一書的也不得不承認:部分的知識是科學,全體的知識是哲學。創造宇宙萬物這件事學問太大了,  神只好用我們所能夠了解的方法來讓我們明白。 

 

 

 

比如說,上帝創造一切的時候摩西並不在場,到後來祂將當時的情形以能夠被領會的方式顯現給摩西看,摩西再將他所看懂的,以其他人所能了解的文字寫出來。要以言語來描述這麼奧妙的大事實在太難了。例如今日人類對於時間的觀念是建立自地球與太陽、月亮之間的相對關係;按照摩西的「七日創造」說,  神在第四天才創造了其他的星體,區分晝夜,照這樣看來則他的前三天根本無從算起。可見七日不過是一種變通的計算法而已。 

 

 

 

總而言之,創造世界費時多久、怎麼造的、並不重要,上帝只要我們曉得,祂創造了一切,這就夠了。 

 

 

 

其次,   神也不會告訴我們在我們知識領域以外的事情。 

 

 

 

例如在我們感覺裡,古代的仙佛好像比較沒知識,現今飛鸞顯化倒會跟我們談些能源、細菌什麼的。其實並非以前的神佛比較笨,而是如今人類變聰明了些。只可惜聰明不見得等於智慧。 

 

 

 

在一次法會上,一位唸物理系的前賢請教慈悲借竅臨壇的南極老仙翁一個問題:宇宙到底是有限大還是無限大?按照道場裡的說法,宇宙是  老母造出來的,應該算是有限大;然而在物理學來講,整個宇宙一直在不停的創造與毀滅之中,它是無窮盡的。這真是個大難題。 

 

 

 

然而老仙翁並沒有直接給他答案,只憨憨地笑一笑,教這位班員去看一本書,叫「多重宇宙與人生」。 

 

 

 

當時後學原以為老仙翁會給他一個非常圓滿的答覆,不然也該賣弄一些高深的物理學知識,讓他聞所未聞,嘆為觀止;沒想到只是這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,好不失望。 

 

 

 

很顯然,如果在這本書裡能找得到答案,這位物理系高材生也不用問這個問題了。那麼老仙翁又教他看這本書幹什麼呢?

 

 

 

這書的內容也許不錯,但其書名更妙:「多重宇宙與人生」,宇宙極其浩瀚深奧,但是,研究自身存在於宇宙間的意義和價值則是更重要的大事。

 

 

 

人生的意義,就在於造福他人,希望周圍的環境因為有了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。藉著造福他人過程中的種種心靈活動,我們的精神境界得以自然提昇,終究適合了天國的環境;同時,我們的努力也感化了其他人一齊來造福人群,於是大家都得以回到極樂天家。

 

 

 

若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,人生就有意義、有價值。但是,潛心追求科學知識,不見得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;換言之,此目標能否達成,只關乎我們的「學養」,而無關「學識」。即使目不識丁,照樣可以回天,毫無問題。

 

 

 

「人生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」。假如您把眼光渙散在浩瀚無際的科學領域裡,研究地球究竟有幾歲、宇宙有多大……而無視於自身存在的目的,那麼,就算讓您輪迴轉世,每一輩子都來鑽研這些問題,恐怕也只是一次次將自己前世的結論推翻、修正,而沒有一個究竟。其實這些問題,只要回天了不就都知道了嗎?

 

 

 

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,仙佛早就知道它在那裡了;當丁肇中博士發現J粒子時,  神老早就把它造好了。造物主和眾仙佛絕不可能告訴我們一些震撼學術界的高深學理,好讓我們去得個諾貝爾獎;如果這樣,師範學校豈不都該關門大吉,改為三才竅手訓練所了嗎?

 

 

 

祂們只是想盡辦法,一再諄諄告誡、苦苦叮嚀,甚至親臨凡塵,現身說法,就盼望我們能夠醒悟世事無常,紅塵是假,早早修道回鄉。

 

 

 

渡者在寫作中途,曾有一日不慎將密封的汽水瓶砸落腳邊,瓶子是玻璃的,落地立即爆破,碎片四處迸射,奇蹟似的,我卻毫髮未損,所幸近距離內也沒有旁人。在那一剎那,因為事出突然,不禁愣了一愣,只見有些碎片從右側噴向左方,而中問的我居然無恙,只濺了一臉一身的汽水。驚魂甫定,不由得感激上天慈悲護持。

 

 

 

事後有位高學歷的「鐵齒」親友得知此事,卻說:「咦?這可怪了!仙佛怎麼不讓那瓶子根本不要爆炸,不是更『神』嗎?」後學知道多言無益,但是心裡明白,在劫難逃。能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,僅僅以迸射的碎片來警告老是心不在焉、魂不守舍的我,已是天大的慈愛恩典了。

 

 

 

這件事令我感受極深,諸般道理本是很單純的,如果我們老執著在自設的難題,一味地鑽牛角尖,只會把自己的心關閉起來,錯過了天降的甘霖猶不自知。

 

 

 

這個至高至妙的「道」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多面體,任何人只要願意打開智慧的心眼,都可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到一番美妙勝景,品嚐出一番甘醇味道。最後更會發現,這「道」原就在自性之中,是不假外求的啊!

boktakhongkong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